查看原文
其他

端午可以说快乐

话说佛山
2024-08-31

端午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丰富多样的习俗至今仍在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一抹亮色。

不过,近来有关端午节文化内涵、习俗的一些讨论成为热门话题:它为何有那么多的名称?它在古代最初并非是吉祥的节日吗?能不能互祝“快乐”?

针对上述问题,记者在采访专家时了解到,端午节的不少习俗都比较有娱乐性,也可以互祝快乐。而这个节日,也是一个充满了人伦温情的重要生活节点。

资料图:此前,端午民俗展示活动在福建民俗博物馆举行,身穿汉服的少女演示了取午时水、沐兰汤、点雄黄、挂香囊等端午传统习俗,吸引了许多游客围观。图为取午时水仪式。中新社记者 吕明 摄


它为何有多个“别名”?

端午节的一大特点,就是名称繁多。曾有人做过统计,它的名称、叫法超过二十个,其中人们比较熟悉的有“端五”、“夏节”、“五月节”、“女儿节”等等。

这些名字的由来和端午本身的习俗、文化内涵有关系。在古汉语中,“端”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是“初五”。《风土记》提到“仲夏端午。端者,初也。”

另外,古人纪年使用天干地支,以此推算,一般农历第五个月正是“午月”,而午时又被认为是“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

如上所述,端午节是农历五月五日,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所以它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有意思的是,此时的一大习俗是吃粽子,古人曾有个小游戏,就是吃完粽子会比较一下各自解下粽叶的长度,粽叶长一些的那个人就算胜了,所以就有“解粽节”之称。

明代,沈榜《宛署杂记》中亦提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最初并非吉祥节日?

花样繁多的别名,也在一方面印证了端午节悠久的历史和重要性。不过,有一种观点称,农历五月五日早先并不是良辰吉日,端午节也不是一个吉祥节日。

资料图:为迎接端午节的到来,青海省平安驿举办海东市首届河湟香包比赛,共有来自互助、循化、平安、乐都等6个地区的1500余件样式精美、造型独特的手工香包作品亮相。中新社记者 马铭言 摄

查阅资料可知,汉代有的地方认为五月是“恶月”,五日是“恶日”,甚至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此时出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

此外,还有“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东汉王充《论衡》中还正经八百解释一番:“夫正月岁始,五月盛阳,子以(此月)生,精炽热烈,厌胜父母,父母不堪,将受其患。”

这个说法,有可能跟夏天炎热的天气有关。民俗专家萧放称,夏至时节天气湿热,极易造成人们身体不适;蚊虫叮咬也易于造成疾病流行。

因此,早在汉代,这一时节被看作“黑色时间”,人们为了驱邪避害,确实会采取许多措施。

过端午节不能说“祝你快乐”?

避瘟保健也好,吃粽子也罢,这都是端午节的习俗。只不过,近两年总有消息在网上流传:因为端午节这天早先不是良辰吉日,所以不能互祝快乐,只能说“端午安康”。

资料图:游客在学习制作五彩粽子。谭凯兴 摄

综合史料和专家观点来看,这种说法站不住脚。

民俗专家王娟称,这种说法没什么依据,跟“恶日”也没什么关系,北方很多地方端午还是“小女儿节”。完全可以互祝快乐。

还有不止一位学者提到,端午并不是一个祭祀性的节日。至于纪念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是先有传说故事还是先有节日,学界仍有争论。而且,纪念古人的习俗,也只是整个端午节节俗和文化内涵一部分。

查一查古籍,确实有不少诗文谈到人们如何高高兴兴过端午。晏殊写过这样的句子:“一一雕盘分楚粽,重重团扇画秦娥;宫闱百福逢嘉序,万户千门喜气多。”充分说明节日的喜乐气氛。

一个有温度的传统节日

实际上,端午节正处在仲夏时分,是一个充满生命挑战的时节,也是一个充满人伦温情的节日,是民间社会生活的重要节点。

资料图:福建汉服天下协会志愿者按照古时候端午习俗,为现场观众“沐兰汤”。刘可耕 摄


炎热的夏季,气候湿热,在古代更是难以忍受。为了自身健康和安全,古人们在端午节提倡点朱砂雄黄、门口挂艾蒿等习俗,最终目的是护卫生命。

“人们讲究饮雄黄酒‘避五毒’,这种酒也比较讲究,会用菖蒲、雄黄乃至朱砂等浸泡,饮用后祛除毒气。从卫生角度讲,这些习俗在今天也有一定意义。”王娟表示。(中国新闻网)

端午节起于何时,起于何事,起于何人,至今还是一本糊涂账。

据闻一多《端午考》说,端午节其实就是龙的节日,是远古龙图腾部落举行的图腾祭祀节,它的发祥地在今天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闻先生的说法虽非定论,但赛龙舟和吃粽子习俗,无疑出现在屈原、伍子胥、介子推、曹娥之前,它们与这些悲剧性历史人物无关,将端午节与屈原等人联系起来的记载相当晚。



把五月五日作为“端午节”,至少在西晋就是民间很隆重的节日。



古人立“端午节”的本意,肯定不是让我们后人愁眉苦脸。哪怕是纪念屈原等伟人的,也用不着连“快乐”也要避讳。屈原老人家沉江汨罗,就是为了子孙万代幸福快乐,他生前“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希望“民生各有所乐兮”,要是得知我们连“快乐”也要避讳,屈原在天之灵一定会气得再沉汨罗。

《老子》第五十七章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天下禁忌越多,百姓就越是贫困。同样,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忌讳越多,必定幸福越少。(节选 戴建业 文)

端午节快乐!



  佛山诗人端午诗作






沁园春.端午有怀

吴燕群

千载烟云,战国鼓声,汨罗江飘。系结绳五彩,初心若石,激流万朵,思索如滔。三座关山,十三志士,一桨掀天逐浪潮。破重雾,迎春回锦绣,雪后妖娆。

腾飞华夏多娇,正自信担当笑挺腰。看固邦科技,路开特色,复兴民族,党引风骚。接力征程,聚贤抱负,乐业安居喜富饶,乘好景,见梦圆乡镇,蝶变今朝。


端午有怀

王杰雄

棹势拍空翻雪浪,龙舟竞逐九歌声。

仁风广被神州外,楚水东流四海横。



龙船水

吴雁程

蒲月多风雨,云间起炸雷。

霏霏还霈霈,郁郁复颓颓。

糜了园中菜,染青墙上苔。

水宽桥柱矮,无度恐成灾。



辛丑端午

郑尚越

反复新冠控未休,行吟拥鼻粤江头。

万家酒肆停堂食,半月吾侪作疫囚。

叫卖桥边鲜角黍,可怜泥底老龙舟。

闲情莫向天空望,过路飞机唱自由。



端阳前夕再占

冼二少

疫事囚笼何是头,更无鼓点说龙舟。

远方便有风光好,不敢人前粤语流。



踏莎行•端阳节

  何绍祖

      粽子甘香,雄黄酒冽。艾蒲插的禳灾孽。长河锦浪赛龙舟,一年一度端阳节。       遥想屈原,汨罗沉殁,砌成此恨因谗蔑。神州今日正中兴,英魂泉下应欢惬。



楚客

潘志荣

击节漂摇唱九歌,佩兰日夕北望河。

怀沙此去悲天问,郢阙能无楚客多?


辛丑端午暂停龙舟赛事有感

林铭泉

千载端阳祭未停,赛龙夺锦振天庭。

今时疫袭偃旗鼓,默诵九歌赋有声。



辛丑端午有感

何源

千载悠悠念汨罗,龙舟角黍艾蒲多。

驱魔灭疫群雄在,屈子精神万世歌。



【江城梅花引】端午

天马

轰鸣锣鼓又喧天,

看龙船,赛龙船。

两岸旗飘,呐喊勇争先。

逐鬼驱鳌抛米粽,

插艾叶,撒雄黄,祭屈原。


屈原,屈原,

被谗言,志难宣,不白冤。

去也去也,去汨水,抱石沉渊。

傲骨铮铮,九问怎长眠。

破碎山河何忍顾,

千载也,颂离骚,悼古贤。


端阳念屈原

邹汉辉

未听龙舟鼓,疫情遭所困。

新冠逢变异,旧学见精神。

风骨离骚赋,沉思橘颂申。

心香添一炷,歌咏念斯人。


端阳

山溪

江潮榴月涨,门插艾蒲多。

九域怀先哲,千川作汨罗。

甕蒸香叶粽,龙竞碧流波。

古俗淳风见,犹闻击壤歌。


臨江仙《吊屈原》

逸民

   浪卷離骚何恨愴!汩罗柳色如烟。丹心无愧对蒼天!九歌声泪尽,天问对谁言?

千古鱼龙犹未寂,耿怀拍案无眠,焉能洗得直臣冤?每逢端午日,投黍赋新篇



《祭屈原》二首

逸民

(一)

年年端午鼓声喧,蒲艾生香祭屈原。

天问千年谁可答,江流万古总无言!

(二)

怀沙抱恨水声潺,濯足行吟故楚山。

一代忠臣千古诵,哀君一躍不回还!



防疫宅家過端陽
宝瑟馀音

又到端陽節,心思早化煙。

當爐尋角黍,見水憶龍船。

楚國今何地,秦王不記年。

明朝撕日曆,猶作宅家仙。



辛丑年端午节

陈平华

艾叶门楣挂,菖蒲满室香。

端阳逢疫疠,居宅是良方。



端午感怀(两首)

佳戈

已是端阳溯古渊,缅怀忠骨痛当年。

汩罗多少沉浮事,一曲离骚借问天。


遥望汩江悲壮情,骚魂赤子忍忧声。

千秋凭吊英灵在,亮节遗风后世名。


端阳闲唱

春秋

糯粽端阳千古名,汨罗江上总深情。

当年屈子悲沉处,后唱离骚祭楚英。


端午感怀

蚊子

莫我知兮又几何,娱哀方是正能歌。

巢堂燕雀清凉好,执意书生梦呓多。

一曲离骚资妄议,百条天问费嗟哦。

君王自负飞钳策,谁痛怀沙向汨罗。


辛丑端午杂咏
新的一日

端阳来骤雨,避疫又伤神。

有粽堆盘寂,多吟触感真。

恐成大隐市,惟作躺平人。

蒲艾盈香远,但祈康健身。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话说佛山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